疫情時代下小朋友應如何學習藝術?(上篇) (Tanya)
疫情兩年多,香港人的生活作息,溝通方法經歷史無前例的改變,不少上班一族趨向習慣在家工作,莘莘學子則利用網上教學上課。他們無法與同學、老師、朋友在學校共聚一堂,無法接觸德智體群美、培養觀察力與分析力則成為在學的缺遺。不少父母與朋友提及由於小孩長期佩戴口罩及使用智能電話接受網上授課,而逐漸失去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及判斷別人之情緒變化。部分樂於給小孩學習藝術的家長擔心,長此下去小朋友會不諳如何接觸及學習藝術,甚至影響他們將來透過藝術認識生活百態及審美觀。他們曾向筆者請教,疫情時代下小朋友應如何學習藝術,本人嘗試在下文拋磚引玉,一一解答他們的疑問。
減少小孩使用智能電話重拾好奇心接觸世間萬物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各有性,做事有道,聖人有教。教育的意義是為了自由舒展學生性情,解放性情後才可求真理講學問,否則一切只是作偽。朱熹〈觀書有感〉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清如許,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變成一潭死水,庸庸碌碌地渡過人生。不論是學習藝術,或是學習知識,它們都是為了與世界溝通,也是為了增進人與人的感情交流。智能電話、電腦屏幕的冷冰冰知識不但無助與世間萬物溝通,反而或成為學子溝通及擴闊想像的桎梏。觀察事物,總結現象規律而得到知識,需要學子自己去嘗試,老師在旁給予的指引,必須與學子自身好奇觀察互相結合,方可全面了解學問,認識藝術的全貌。就筆者近年常接觸小朋友之觀察,常使用智能電話的孩童容易對智能電話上癮,而且當中突然產生過多的多巴胺(會引起刺激或亢奮),會導致他們一旦離開智能手機會感到空虛,沮喪,甚至煩躁。二零一六年《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 期刊其中一篇論文發現電玩影響腦中微結構特性的發展,也對電玩使用者產生負面心理影響。該研究檢視一百一十四位男孩及一百二十六位女孩打電玩中的大腦變化,並用擴散張量影像測量「平均擴散度」及腦部不同部位的結構變化,結果發現打電玩會直接或間接擾亂他們的神經系統運作,導致他們的語文智力發展遲緩,甚至更多的心理問題(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2019)[1]。長期利用Zoom 上課同樣影響孩童學習效率及產生上述負面影響,此可謂影響深遠,必須正視之。
作為藝術工作企業的Garden Hill Art Gallery深諳尤其兩年多來,網上授課及長期使用智能電話對小孩的負面影響,我們將提供面授畫畫班(油畫、乾粉彩、塑膠彩等綜合媒介)、藝術工作坊(刺繡、剪紙、紙黏土、素描)、繪本、寫生、生活體驗(如學習種植盤栽然後描繪)及為香港藝術家舉辦畫展,從旁指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協助他們發掘更多世間萬物及好奇心,自由舒展他們的性情,接觸及認識何謂藝術。導師Tanya 為香港藝術工作者,擁有豐富的藝術教學及創作經驗,深得小孩及家長歡迎,口碑載道。她曾接受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香港文化雜誌《Metro Pop》及日本藝術雜誌《365 ART PLUS Magazine》訪問表達其創作心得及心路經程。更多Garden Hill Art Gallery對疫情時代下小朋友應如何學習藝術的淺見,請繼續留意筆者及後發表的文章。將來也會陸續不定期發表我們對藝術的看法,詳細請瀏覽Garden Hill Art Gallery及Tanya 的資料,喜歡的讚好,追踪她的社交媒體專頁。
1. Garden Hill Art Gallery 網頁:https://www.gardenhillart.com/
2. Tanya Tang網頁:https://www.tanyatang.com/
3. Garden Hill Art Gallery 的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arden-Hill-Art-Gallery-107793495240181/
4. Tanya Tang’s Art 的Facebook專頁:https://m.facebook.com/Tanya-Tangs-Art-109271544854855/
5. Garden Hill Art Gallery 的Instagram 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garden_hill_art/
6. Tanya Tang個人 Instagram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tanyatang.art/
[1] 參考文獻:吳芠(譯)(2019)。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原作者:Nicolas Kardaras)。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6)